体育小镇发展趋势
如何从城镇化的视角理解“特色小镇”?“特色小镇”申报要点有哪些?住建部对“特色小镇”规划有哪些要求?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前景如何?“体育小镇”有哪些发展趋势?
一、如何从城镇化的视角理解“特色小镇”
每一次文明的进步都会引发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越来越火,很多人可能担心自己将“被”失业,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我们不妨这么理解,在农业社会的时候,90%的人都在种地;而到了工业社会的时候,只剩下不到10%的人仍在种地;那么,剩下的人失业了吗?显然没有。所以,在智慧城市、人工智能高度发达的未来,我们或许会发现很多工作被机器代替了,但也同时会发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职业、越来越多细分的行业等着我们人类去从事。我们的第三产业在未来也会产生越来越细分的行业和职业,包括体育行业。从这个角度看,城镇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洪流。在此趋势下,现阶段的中国城镇化可以理解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将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有更高附加值的工作,它(城镇化)是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融合互动、同步发展的。从全球看,工业革命之后经历了四次主要的城镇化浪潮,中国和印度两个人口大国正处在目前的第四波城镇化浪潮中。现今,城市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关注的工作生活的载体。2014年,国家正式出台了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这五点也是我们建设“特色小镇”、“体育小镇”应该注重的五个重要出发点。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同时特别提出一个发展主线“供给侧改革”。
首先,要让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需要。人民大众关于体育方面的休闲需求是要重点考量的。
第二,要优化要素配置,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扩大有效、中高端要素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体育产业里有很多板块,可能就属于这个中高端供给,需要重点的去优化要素的相关配置。而这些要素的相关配置一定会带动我们新动能的培育和发展。所以,习总书记才会特别强调,虽然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供给和需求都有,但主要是在供给侧。在新常态下,我们应该正确理解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状态,那就是“增速变缓,稳中求进”,在未来,新动能可能更多的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以及创新驱动。
关于要素市场这块,我们可能需要关注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一般认为,“供给侧改革”是“三去一降一补”,相关内容其实与我们市场研究的一些相关因素是息息相关的。包括要降低土地成本、加大投资人的力度,以及要扩大有效供给等,这些内容预示着我们未来的市场前景。而关于“供给策改革”与城市发展的重大意义,涉及到劳动力、土地、技术、制度以及社会服务体系五个方面:
第一,土地方面,要让土地政策有利于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要积极盘活、利用低效的现有建设用地,要盘活现有用地来提高产出。
第二,技术方面,改革现有规划方法,实现城市的有序建设,一张蓝图干到底、提高城市设计水平等。这在特色小镇规划中也应特别注意。
第三,劳动力方面,要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包括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缓解就业压力等,这也是特色小镇建设的一个重要出发点;而从实际的经济数据来看的话,服务业的就业岗位提供比率是明显优于工业的,基本上可以高于一倍,包括“特色小镇”在内的服务业是未来承担就业的重要容纳器。
第四,制度供给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来激活城市的微观经济。
第五,社会服务体系方面,还会改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来满足我们多样化的需求,并且要推动供给方式多元化。
由此理解,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地不断带动下,未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城市会释放越来越多的活力。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不断的提升城市开发建设的水平。
第一,绿色发展,要实现资源人口的高度集聚,实现人与资源的和谐统一,实现集约发展。
第二,要关注紧凑城市建设,改变以前的粗狂发展,更加关注城市中心的重生和复兴。在这个方面,文化体育相关设施项目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对一些地区的老城、旧城的复兴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
第三,要发展智慧城市。要将智慧城市当做一种解决城市发展面临问题的重要抓手的理念,运用新的技术承载更多的服务人口,提供更高品质、更方便快捷的相关服务。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发展我们的各个城市。
城镇化经历了过去三十多年的快速增长,以平均每年大约1%的增速完成了一个巨大的发展,但是城镇化也不是一直以一个斜率上升的,它本身也是一个S曲线。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在为我们带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的城市病,比如北方特别严重的雾霾等等。究其原因,以往我们的城镇开发都是以土地利用为核心。在市场条件下,城市开发都是通过土地利用和开发来实现的。而房地产的驱动、城市GDP增长以及财政收入的快速增加,又反过来推动了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开发模式的不断发展。有专家指出,城市规划是研究如何通过城市形态的某种秩序来协助资本在城市中的扩张,从而做到经济高效,此话不无道理。
但是,经济发展模式也会促进城市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变。我们在讨论“特色小镇”的建设,讨论城镇发展的时候,应该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进入新常态,城市的发展动力也在改变。以前可能是土地财政、房地产主导;在未来,则可能是别的形式。以前是快速扩张的发展,那么在未来则会越来越注重内涵式发展,更注重存量土地的盘活开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管是人口的特征、城镇化的格局都有明显的不同。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前一二十年由房地产主导的城镇化模式,已经面临严重挑战。所谓“鬼城”、“空城”,内在原因就是对产城融合的忽视。所以,不少地方建了很多城镇、很多新区、很多新盘;但是,只有房子没有产业,所以引不来人、留不下人。这也是我们“特色小镇”建设应该特别避免的一个重要前提。
如果一个地区没有产业支撑,或者主要产业过于单一的话,都会造成一种有城无业,有城无市的尴尬境地。但是,有业了,业强了就一定好吗?还要相互匹配和不断发展。很多人认为产业一进来就一劳永逸了,其实产业发展都是有阶段性的,有一定的生存周期。所以,产业必须要不断地升级,包括我们体育产业的发展,也不是一条线走到底的,也会不断有产业链的延伸,不断有相关业态的产生,不断有体育跟新技术、新业态的融合发展。而人口与城镇化,也可以理解为产业升级的一个漫长过程。所以,新型城镇化才会特别强调产城融合。简单的圈地造城,是不健康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它可能带来一个短期效应,但在长期来看一定是得不偿失的。所以,未来城镇的发展,未来的“特色小镇”的建设一定要告别土地换发展的模式,要让约束发展成为一个新常态,更多关注城镇活力的打造、城镇产业的发展。
产业到底该怎么发展?中央层面给了答案:“大城小镇”。大城就是指城市群,小镇就是指特色镇的统筹发展,也就是我们一般理解的有发展条件的小城镇以及“特色小镇”,也包括“体育小镇”。对于很多大的城市来说,其产业发展可能会靠区域转移,靠一些大的项目带动。而对小城镇来说,其产业发展是非常困难的。很多小的城镇也曾热衷于产业园区的建设,工业用地做好了、工业地产建好了,但是相关项目的招商引资依旧非常困难。“特色小镇”的发展从来就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可以从城镇化的视角对中国未来城镇的发展格局进行预判,其中小城镇是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特别是大中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农业转移或外来人口流入。
小城镇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首先,“特色小镇”或者说“特色小城镇”是城镇化一个重要载体。我们国家小城镇的数量非常多,2015年的时候已经超过二万个;而从印度的发展来看,其城镇化的发展也是伴随着大城市的增加,以及小城镇更大规模的增加来实现的。小城镇不管是从数量、还是规模上都是一个巨大的增长板块。另一方面,我们国家小城镇发展已经高度分化,对于很多中西部地区来说,其小城镇的发展特别缺乏产业支撑。因此,“特色小镇”这种以产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是很多地区急需的。
其次,小城镇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来源之一。小城镇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全国城镇的就业吸纳占了全部就业的一半,这点可能与我们很多人的认识相悖。同时,小城镇在创造财富特别是富民方面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再次,小城镇在为城市之外的更大区域进行公共服务配套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由此也可以理解为,我们认为还是要特别关注特大城市、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他们未来的消费潜力是非常巨大的。
最后,小城镇在国家城镇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是就业、富民的重要基础,也是城镇体系承上启下的重要连接点。我们可以发现,全国不同区域的城镇的发展水平特别不平衡,比如说东部地区的明显发展得特别好。要改变这些不利现状,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就需要政策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创新,而现有小城镇的发展经验无疑正为未来我们政策的改革、试点的探索创造了良好的实践储备。
小城镇该如何发展建设
首先,小城镇的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以往靠劳动力、土地、环境低成本的发展优势正在被逐步弱化,未来还是应该以创新驱动作为重要的前提和抓手。我们要把技术创新作为城镇化的第一推动力,要发力大数据,激活新动能。过去一两年,大数据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借助大数据的观察分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的许多行业、产业实现更快速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其次,一个地区的发展,应该以自身的发展条件、自身的资源禀赋、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作为一个重要前提,要量体裁衣。对于小城镇来说,它的发展目标不一定是要成为大城市,但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集聚对自己有生存期望的特定人群在这里幸福的生活。要改变单纯求大的思维,把特色作为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前提。
再次,反对片面的求洋存异,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上升,在很多的情况下,本土的就是国际的。然后,开发建设要量力而行,防止一哄而上。要以自身的发展条件、经济状况、财政状况来合理规划、有序建设、规避风险。其中,企业要作为建设的主体,政府要避免大包大揽。
最后,从愿景来看,人文环境的打造才是城镇发展的永恒主题。产业的发展是有生命周期的,以这些年很火的乌镇为例,其产业除了旅游之外,没有进行特别的招商引资,但是由于环境好,借助好的资源,很多跨国企业要入驻。所以,对很多地方而言,单纯的关注项目驱动、产业带动时可能更要避免急功近利。对于“特色小镇”本身魅力的营造,依旧是城镇未来长远生存的一个重要基础。用联合国研究组织的话来说,对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城镇,没有一个固定的发展模式,很多时候我们认为一些发展理念或模式非常有借鉴意义,但是我们也要使这种理念或模式在我们的这个城镇里因地制宜。也就是说,一定要改良,直接套用一定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二、“特色小镇”申报要点有哪些
“特色小镇”从2015年左右起进入我们的视野,国家、地方都有密集的文件政策出台。国外虽然没有“特色小镇”的称谓,但类似的发展情况很多,对我们的借鉴意义也非常大。小镇经济即便发展到比较发达的阶段仍然是具备巨大活力的。新经济、新业态可能更多会选择集中在小镇的这种空间载体上。
从国家政策导向上来说,“十八大”以来,国家一直提出要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小城镇。比如,中央城镇化会议就提出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美丽城镇;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发展特色小城镇,培育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智能制造、科技教育、民俗文化传承等专业特色镇。而从中央领导来说,2015年之后也提出了很多相关要求。比如,习总说,“特色小镇”是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克强总理说,走特色鲜明、产能融合、汇集群众的新生小镇化之路;高丽总理说,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培育供给策的小镇经济;等等。所以,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去年七月份的时候,三部委发文开展特色小镇的培育工作,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小镇,要求各具特色、富有活力,聚焦休闲体育、商贸物流、先进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为依据,打造这些特色小镇。同时,特别强调要因地制宜,防止一哄而上,千镇一面,以产业发展为重点等。这样,在2016年8月份,住建部就率先发函开展2016年特色小镇的推荐工作。由地方政府自行选择上报省里,然后会由省里进行相关把控之后,将推荐方案报到住建部;住建部大概会在每年八、九月份组织专家评审和论证,最终在十月份左右公布这一批“特色小镇”的名单。上报材料包括:小城镇的基本信息登记;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情况报告,相关PPT或者视频都可以提供;符合特色小镇整体要求的镇总体规划;地方特别出台的关于特色小镇的相关政策文件。
住建部公布的“特色小镇”跟我们传统上认识的浙江“特色小镇”不太一样,但在基本要求上是有一定相似性的。比如,在产业特色鲜明方面,环境美丽宜居方面、文化独立特色方面、配套设施完善方面、体制创新方面这些基本要求是相通的。“特色小镇”还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来建设,形成一种产业、人居、文化、设施有机融合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特色小镇”名单有127个,相关媒体、机构都进行了大量解读,试图发现127个小镇里会有一些什么规律、特征。比如,有人分析127个小镇有87个是重点镇、35个是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等;也有人会从地理类型上去研究,从区域特征上去研究,但总体而言并没有发现明显的规律性。也有人会从镇域、镇区的整体状况研究,但是发现这个特征也不是很明显;包括人口方面,好像规律性也不是很明显。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分析发现,入选“特色小镇”的一个关键是要比较好的解决居民就业问题,这个可能是打造“特色小镇”的一个重要共性。而除了提供就业岗位之外,“特色小镇”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这些小镇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产业有基础,甚至达到一定的规模,并且一般都有一定的历史传承。也有人分析127个小镇财政收入的一般规律,有些小镇的财政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好像这方面也不是很有说服性。也有人试着从公共财政、经济指标等纬度去分析127个“特色小镇”,却发现好像这些“特色小镇”很多都不是经济强镇。所以,我们认为未来发展“特色小镇”还是应该聚焦特色资源、特色产业、特色风貌。在此背景下,住建部强调,“特色小镇”是推动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提出很多要求,强调“特色小镇”是一种理念而不是一种帽子,重要的是按照这种理念去发展,拿不拿得到帽子是没有谁能一定下保证的。
另一方面,“特色小镇”也可以不是固定的行政单元,而是一种聚焦特色产业与新兴产业,实现要素集聚发展的创新平台。这对我们很多“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从未来的长远发展理解,“特色小镇”的发展与“特色小城镇”的发展在很多情况下其实是融合发展、相辅相成的。也不一定非要人为的把它们分开,它们都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平台,都是城镇化的重要抓手。
从国家发改委的角度,强调因地制宜,强调产业建镇,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市场主导。所以,对不同地区的“特色小镇”一定要采取差异化得发展思路。这点从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是要分类指导的。比如大城市周边的资源镇怎么做?具有特色资源又有发展基础的小城镇怎么做?远离中心城区的小城镇怎么做?都是有明确要求的。而且特别强调,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大规模的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而从城镇化研究的角度,也有很多专家学者对未来小镇的发展提出了分层分类指导的发展路径,对不同类型的地区提出了针对性策略。
三、住建部“特色小镇”规划指引
总的要求就是八个字:“各具特色、富有活力”。
从培育要求来说强调五点:
第一,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产业一定是越来越重要的,特别强调“特”;第二,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这是与美丽中国的国家战略一脉相承的;第三,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本届政府特别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他是伟大中国梦实现的重要组成;第四,便捷完善的设施保障;第五,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从规划内容来说,可以理解为一个规划、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以镇域或者更大区域做研究。研究“特色小镇”的发展一定不能就小镇论小镇,一定要把他放到更大的区域环境中综合考量其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第二个层次,以小镇作为对象来编制相关的用地规划,内容最好达到控规深度;第三个层次,强调以镇区为对象,编制形态规划,按照城市设计的深度来进行指引(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已经出台了)。
一个规划,就是强调要形成一张蓝图,按照多规合一的发展理念进行规划。要把发展规划、用地规划、形态规划这三个内容都做好,把规划作为一个重要的上报材料。
四、体育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回到体育产业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批“特色小镇”有50%是旅游,有18%是文化,这些都是我们未来“体育小镇”发展可以借力的。从发展规律来说,旅游小镇是可以跟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所以体育跟旅游的融合发展在有资源环境和市场条件的地方非常适宜,这就变成了“体育小镇”。我们预判,如果借力旅游产业,实现融合发展,肯定是可以实现1+1>2这么一个发展作用。从世界发展规律来看,达沃斯小镇体育产业的发展是非常发达的,甚至在1871年的时候就已经建成欧洲最大的天然冰场,一百多年前已经开始发展休闲旅游,完善相关休闲体育运动设施的建设,包括世界第一条雪橇道,第一条滑雪隧道、第一个高尔夫球场等等。由于体育休闲旅游发展的良好态势,最终才会发展出很多的论坛、会议,才形成一个高大上的发展定位。
从相关的体育政策来说,也是前景良好。首先,46号文提了很多体育产品、体育供给、体育产业经济转型的相关要求,还有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的提出、休闲健身聚集区和产业带的打造等等,这些都是“体育小镇”发展的重要前提,包括强调由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更多的让市场在体育产业的发展中发挥能动作用等。
从资本方面来看,很多经融机构或专家学者认为,我国消费升级的路径预示着体育行业的爆发时机已经快要到来,未来十年将是黄金时期。其实从历史上来看,借鉴很多国家的经验,也会得出一个结论,休闲体育产业将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五、“体育小镇”有哪些发展趋势
旅游发展提了很多年,旅游小镇的建设在十年前就有很多人在提,很多规划在做,但旅游发展一直没有很好地改变一个现象,就是从观光旅游升级到休闲旅游,也就是体验与深度体验。很多情况下,不管休闲体育还是竞技体育,本身就是一种深度体验。不同于以往的单纯以旅游为龙头的发展模式,未来,体育+旅游或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体育小镇”在未来可能会激活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新蓝海,我们要特别关注“体育+特色旅游”这个双产业的融合。
未来“体育小镇”建设还要关注几个方向:
第一,大众体育。大众板块不能丢,这是获得国家扶持的一个出发点;第二,电竞。从我们国家现在的发展现状来看,九零后对电竞呈现出特别狂热的情怀,所以面向未来的话,电竞应该是体育产业发展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方向或领域;第三,城市现有商业中心与体育运动的融合。很多城市在强调复兴、强调城市活力的打造,体育将成为促使城市活力上升的重要抓手;第四,关注高科技。体育与高科技的融合或将颠覆我们的认知,冲击现有的运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