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业不小镇
叶一剑:方塘智库创始人。以“既要在云端,又要在人间”的研究态度,践行行走、思考、写作、阅读、对话“五位一体”的治学路径,对区域经济、城市、建筑、商业与文旅等领域进行持续追踪,以实现对时代变革的记录和思考。
我们这一期讲的,是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最核心的一个问题:特色小镇的建设和产业的关系。应该说我们对于特色小镇发展逻辑有多种多样的基本洞察,就是过去这十几年,在整个地产比较火爆的过程中,其实我们也发现,出现了很多的所谓的“鬼城”和“死城”,那也就是盖了很多的房子,但是,这个区域,没有人口,没有人口的话就没有活力,没有活力就会导致这个区域其实最终跟一片垃圾没有太大区别。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思考,怎样才能避免出现“鬼城”和“死城”的现象,产业就必须是要仔细地去做,所以,我们称之为“无产业不小镇”。
在国家对于特色小镇的界定当中,其实也把产业作为比较核心的支撑,就是我们目前所看到的,特色小镇作为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资源配置平台,可以完成对某一个产业进行全产业链的重塑。
但是,目前我们方塘包括我本人,对于中国经济,或者全球在大交通和互联网背景之下,对特色小镇发展逻辑的基本认知,提出了随着互联网和大交通的普及,跨空间的技术流动,和一些新兴产业诞生所需要的各种要素的跨空间的配置,其实变得很方便。
我们原来讲过(贵州省的)百鸟河小镇,还有很多的其他地方,突然发现,在原来没有人气、没有技术支撑,甚至没有商业氛围的地方,都可以出现一个小镇。那么,这个时候新兴产业其实也是完全可以伴随特色小镇的过程中,来完成自己的集聚,甚至说完成原创性的增加。
特色小镇不仅可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可以促使一个新兴产业的诞生,这也是今天理解特色小镇的很重要的一个价值。
在这样逻辑之下,我们在对特色小镇的策划过程中,有一个很核心的思路,所有我们参与策划的特色小镇,都必须有一个众创空间。因为,我们希望在这样一个众创空间里,去孵化或推动资本、技术、市场、文化、科技五种因素的共同融合。所以我想,我们说无产业不小镇,其实我们也在思考,在将来我们做的所有的特色小镇当中,众创空间可能成为一个标配。
我们现在所在的拍摄现场,一方面它是方塘书社,同时还是西咸文旅众创空间,是针对一个文化旅游产业的众创空间。那么通过这样一个众创空间,我们希望在这个地区,将来推动在整个文旅产业大的变革过程中文旅产业的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的诞生,所以,特色小镇应该是可以完成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或新兴产业的出现。
另外,大家对于特色小镇的界定或者讨论的热点里提得比较多的是特色产业。以前,我们在去评判一个产品的时候,有一个意识会考虑这个产品是一个大众消费品,还是一个小众消费品?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我觉得没有大众和小众的分别,就是再小众的东西,通过互联网的连接,其实可以塑造一个非常庞大的消费群体。比如,你设计的某一款圆珠笔,以前可能就是某一个小孩喜欢,或某一个小群体喜欢,但是现在通过互联网,你发现,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所有的人群中间都有一部分人喜欢。
所以,如果在某一个地方诞生一个特色小镇,它的特色产业专门生产胸罩的、专门生产内裤的、或者专门生产发卡的,我都觉得不要感到吃惊。其实,如果按照一个全球或者大区域市场来看的话,完全可以以上百亿,上千亿,甚至上万亿的一个规模,别说支撑一个特色小镇,支撑很多的小镇,都完全有可能。
这也是我们说,在谈论无产业不小镇的过程中,既要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诉求,同时也不要忘了很多的新兴产业在特色小镇的诞生、建设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结合点。
同时,还有非常小众的单品,它的产业,以及产业链生产,也可以完成完整的特色小镇的建设的互动,是产业和小镇之间的互动。
总体而言,我觉得所谓无产业不小镇,一方面在有一个产业共识的基础上,还要有什么产业和特色小镇的互动的基本认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产业支撑的或者特色产业支撑的特色小镇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