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湫山打造清洁能源小镇
来源:小编推荐
添加时间:2017-03-04
“行至水云间,坐看云起时”,湫山乡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好地方。清晨,云遮雾绕,鸟语花香,犹如蓬莱仙境;黄昏,蓝天白云,风光旖旎,尽晒万千风情;深夜,皓月当空,萤虫追逐,显得分外温馨……
冬末春初,凉意还未褪去,2月23日,仙居城西40公里外的湫山乡,迎来了农历新年之后的第一场雪。瑞雪兆丰年,湫山处处透着生机勃勃的“绿意”。
湫山乡党委书记叶哲告诉记者,近年来,湫山乡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湫水宜人,山水画乡,清洁能源小镇”的战略目标,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台州市文明乡镇、台州市卫生乡镇等数张“绿色”名片。而湫山乡的绿色经济发展,有“靠山吃山”的方宅“油茶”,也有靠手工艺品红遍大江南北的雅溪村灯笼,这些都已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
绿色农业 农牧结合保“舌尖”
去年3月,一份《绿色公约》倡议书,发放到湫山乡全体干部、党员和群众手里。“绿色田园革命”如火如荼开展,全乡划分为生态农业园区、粮食功能区、种植产业区和绿色果蔬区四大区块。为发展农业,确保舌尖安全,湫山乡党委政府创新思路,党员干部主动领责,开启一场又一场护“绿”革命。
2月23日上午,湫山乡省级生态循环农牧结合示范园区内,饲养员廖国荣正在打扫养殖合作社内的角角落落。廖国荣告诉记者,这个生态循环农牧结合示范园区不仅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减少了环境的污染。
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化肥施用太多,这不仅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还污染了环境。“园区内种植基地所用的有机肥全部来自养殖场内,这样不仅节约了施用化肥的成本,还保证了农产品的品质,同时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湫山乡兽医员俞立元说。
俞立元向记者介绍,这个1000亩的生态循环农牧结合示范园区内,养殖场牲畜排出的粪便,通过泡粪池达到干湿分离,干粪和沼气沉淀物全部都是有机肥,用来给农作物施肥,而沼气则可以当燃料使用,也节约了日常的开支。
记者在园区内发现,养猪场产生的废水通过地下管道送到沼气池,产生的沼液通过网管运输到园区里的铁皮枫斗园、猕猴桃园、提子园等,成为循环利用的绿色有机肥。
不仅是农牧结合,为了坚持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湫山乡还形成了粮油轮作、沼液利用、设施栽培、绿色防控等一系列农业特色生产循环,致力让“绿色化发展”贯穿始终。
绿色经济 特色产业助推经济发展
在湫山,雅溪村的灯笼走遍全国,甚至远销东南亚。走进雅溪村,每家每户都挂着灯笼,灯笼已成为这个村的标志。
年后虽然不是灯笼生产加工的忙碌期,但是村主任俞洪伟说,家家户户已经忙着外出采购。俞洪伟告诉记者,雅溪的灯笼最简单的也有8道工序:裁剪、印花、踏车布、穿钢丝……每道工序都需要大量劳动力,灯笼加工不仅占地面积小,无污染,最重要的是附加值高。雅溪有三分之二的村民从事灯笼加工,它是雅溪村乃至全乡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目前,雅溪村灯笼加工产值已达8000多万元。不仅如此,雅溪的灯笼产业还带动了周边乡镇的就业。“在横溪、埠头等乡镇,甚至是丽水的缙云,都有大量村民从事这个产业。”俞洪伟说。
说起台州本土的特色“油茶”,很多人肯定知道方宅“油茶”,它被誉为“仙居油库”。
在方宅村党支部书记方建平的办公室内,有两张精心保管50多年的“油茶”奖状。一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颁发的奖状,还有一张是国务院颁发的奖状。在方建平看来,这两张奖状是“镇村之宝”,也是对方宅“油茶”的极大肯定。方建平告诉记者,目前方宅村有2640亩左右的“油茶”种植面积,每年的霜降过后,就开始了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现在村里面已形成了不成文的规定,上山采摘油茶籽一定要等到霜降之后,这样才能保证油的品质。”方建平说,2015年,“油茶籽”的产量达到了13.5万斤,产油量在3.5万斤左右,按照60元一斤算产值也达到210万元,这成为了方宅村最重要的经济来源。
绿色生活 “垃圾分类”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
2月23日上午10点,细细的小雨还在下着,不过湫山乡溪东村的羊肠小道上,却看不到一丁点垃圾。这一现象,正是湫山乡推行垃圾分类、推动绿色生态发展的成果之一。
湫山乡位于永安溪上游,原先乡里的生活垃圾大多通过焚烧处理,少数村民甚至将垃圾随意倾倒在河边,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还造成环境污染。为构建良好的乡村环境,去年以来,湫山乡开展了以垃圾减量化为核心的“绿色革命”。拆除全乡36处焚烧炉,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按照“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方式,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环境的垃圾。
在溪东村办公楼前,四个蓝、绿、红、黑颜色不同的垃圾桶一字排开,桶上分别标注“可回收垃圾”、“可腐烂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字样。这是溪东村的固定垃圾桶,而每户村民的家门口,都放有一个可腐烂垃圾桶和不可腐烂垃圾桶。湫山乡农办主任沈泽友告诉记者,整个湫山乡以可腐烂和不可腐烂为标准,将垃圾分为两类,每家每户一次分类之后,保洁员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分类,这一措施让湫山乡的垃圾分类处理率高达95%以上。“垃圾分类后,可腐烂垃圾再送往投资280万元建设的垃圾资源处理站和太阳能垃圾堆肥池,日处理垃圾能力达到2吨以上,发酵处理所产生的堆肥绿色无公害,是一种天然的有机肥料,处理后被再度用于生态农业园、粮食功能区等地。”沈泽友说。
沈泽友表示,湫山乡垃圾分类工作是目前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一块非常重要内容,通过垃圾分类来促进环境卫生的整治,从去年10月份开始实行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到目前已初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2016年,湫山乡已减量垃圾100多吨,减少清运和处理费用近10万元。
“如今的湫山乡,干净是大家的第一印象。现在,走在18个村干净的乡间小道上,看4981户16969名村民过着绿色生活,湫山的‘绿’已经深入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湫山乡常务副乡长王美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