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场、工业遗产地转型发展旅游应该注意什么?

来源:小编推荐 添加时间:2019-01-22
农林场、工业遗产地转型发展旅游应该注意什么?(图1)

近年来,在产业融合的趋势下,国内不少农业基地、林场、工业遗产地等开始转型,发展旅游业。笔者认为,这种转型发展既是好事,也是难事,更是赢事。

首先,这是好事。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变革、产业转型和生态保护的过程中,一些传统国有和集体农场、农业基地、林场,工矿企业、老军工企业、“三线建设”基地以及一些工业遗产地,都开始转型,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我们暂且简单概括为农场、林场、工矿、工业遗产地等“特殊部门”的转型。它们的转型发展有主动和被动两种状态。

一是主动为之。一些农业、林业、工业企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农业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旅游产业开发项目。比如,2016年国家批准了首批22家工业旅游示范创新单位,云南红塔集团也列入其中,并开展了工业旅游;云南弥勒东风农场建设了酒庄,开发农业旅游项目。二是被动转型。在全国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形势之下,它们转型主要是因为体制改革、森林禁伐、工厂萎缩、矿山枯竭等原因,被动转型进入旅游业,通过开发旅游景区景点及其相关产品,提供旅游服务,实现产业持续发展。比如,黑龙江省卫星林场在2014年4月全面停止森工商业性采伐后,转型发展旅游,创建了“中国威虎山雪村”,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笔者认为,不论主动与被动,转型选择旅游产业都是好事,顺应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去一降一补”改革的客观要求,相关部门应该对这些“特殊部门”的转型进行积极引导,指导其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其次,这是难事。改革面前,从业者要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对待、研究和促进产业转型这件大事。笔者提醒这些面临转型的企业,要克服“脱离原来的产业、原来的企业,就万事大吉”的幻想,因为旅游产业是更加复杂、更具挑战性的新产业。旅游产业并不是低门槛产业,它实际上是需要提供优质服务的体验经济,是要不断跟随市场变化、不断满足人性需求的产业。只有把握住旅游业服务的本质,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产业红利,实现发展共赢。

再次,更是赢事。企业要研究解决好转型过程中的问题,充分将原有农场、林场、工业遗产地等特色融入旅游发展中,实现业态融合、发展共赢的目的。

笔者认为,产业转型应具体抓好五个方面,一是把握好时机,顺利从原来的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转型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顺应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提供更多、更有效的产品和服务。

二是善用资源精耕细作。转型于旅游,要以天时地利为原则,依托农场、林场、矿场以及原有厂房、设施设备等,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找到合适定位,以点状开发为重点和核心,站在景点景区建设开发角度思考问题,发挥出自己的独特优势,不是单纯地业态捆绑,而是有效地嫁接融合。

三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发展智慧旅游。比如,河北省承德市引进云南工投集团中唐国盛公司运用互联网技术,发展大数据和呼叫服务外包,率先在京津冀地区开展以信息为导向的服务业。集团将与当地老林场、猎场等企业和基地携手,创新实现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互动和升级,构建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四是有序推进三个转型阶段的发展,积极进行价值链构建。笔者认为,向旅游产业转型的纵深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转型启动期,大致是转型第一至第二年,这个阶段处于“快乐兴奋”状态,在资金、人力和物力上的投入都较大;第二层次是转型推进期,大致是转型第三至第四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发的难度加大,旅游产品和市场压力显现,可能开始产生对“转型发展”的质疑;第三层次是转型的可持续发展期,大致是转型第五年以后,这是新型价值链构建的关键时期,要逐渐培育起转型企业或转型项目的自身价值,实现企业增值才能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五是认真搞好企业管理。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唯有科学管理,才能发挥人才优势,有效提升企业运营机制,最终实现成功转型。


相关热词: 农林场 工业遗产
特别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