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户外的人都不怕“挫折”?
来源:小编推荐
添加时间:2017-11-27

这几天被三种颜色刷圈了,而我最近也正好在当地的小学做性教育的讲座,感慨良多。前几日是江歌案,这几日是蓝靛紫,不对事件做任何评价,因为我不是当事人。这两个事件可以推向高潮,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现象,那便是“受害者心理”。
同样,“原生家庭”背后也有一个逃不脱的心理现象,也是“受害者心理”
当自己不用上电影学院,不用导演,不用剧本,也能给自己安排一个“受害者角色”时,我们就可以把人生99%的不如意推脱出去。
不是我不想成功,是被害的没法成功。
不是我不想幸福,是被害的没法幸福。
我没有一点责任,都是学校的错。
我没有一点做错,都是别人的错。
然而无数户外领域的英杰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心理支撑,叫做“抗挫折能力”也称“抗逆力”,是“受害者心理”的死敌。
意思就是说,当我们把罪责推脱出去了,那我们本身有没有逃脱困难的境地?
并没有。
那我们就需要有恢复到理想的心理状态的能力。
从“受害者心理”到“抗逆力”需要过一座桥,她的名字叫做“爱”。
爱是宇宙中非常神秘的力量,然而在词条中并没有详释,但是我们都需要她。这个东西与智力无关,有时候还成反比。有时候却似顽童,你找他,他却不见,你不找了,他却现了。
所以“抗逆力”难以形成也是有缘由的。
那怎么办呢?
这是我几年前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最后也没想出来。于是我走向了山野。没有跟队伍,也没有向导。(请谨慎参考)
在俗世里,我们有标签也有头衔,有资产也有一些价值。进了山,就是一个赤条条的生物,野牦牛看见你,都好似在说:“什么玩意儿,长这么奇怪,还来我地盘,说啥它都听不懂。”
所以在山里得到什么,几乎是因为爱。
看到树叶上的阳光,看到太阳越过山顶,越过草地;看那干枯的河床,或是山上放牧的羊群
看着它们,内心得到一种欣喜、珍惜的感觉,没有一丝想要去伤害的感觉
这样的人在与大自然交流的媒介便是——爱
当他可以与自然这样交流时,那么他与人的关系也会变得简单而没有冲突,人本身也是自然孕育出的生灵呀。
举例:当你全然的接受与爱着孩子妈的时候,你跟孩子的关系也差不到哪里去(其实不止跟孩子,其他人同理)。所以现在的心理学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意见是:去经营婚姻,而不是去教育孩子。您看,万殊一辙啊。所以才有“跨界”这一说。
很多人说,我没有体会到这个“虚无缥缈”的东西,那你体会到队友之间相互扶持的情义了吗?这是钱可以换得到的吗?
8月份走洛克线,一直下雨,在过咋巴拉垭口时,雨大,体力明显不支,而且自己都不知道走错路,突然就有个人在远处喊,听不清,但也返回了,走近以后,他问去哪里,我说去咋巴拉垭口,他说你走错了,后来我们一路相伴,他是牧民去找牦牛,看我有些吃力跟我换了背包(他的比较轻),拿了一根登山杖。路上抽烟几次等我。后来把登山杖又还给我。他只问过我一句,从哪儿来。后来一路寂静,只能听到雨声,看到雾气,感受到这山的磅礴雄伟,和生灵间的脉脉温情。
他这样帮我是因为我学习好?长得好?有钱?有权?也许很简单,就是遇到了,就是一个机缘巧合。但对我的帮助却是实实在在的。
类似的情况还遇到过几次,进山便有风险,每次的化险为夷便是习得爱与感恩的过程。
在生活中,在城市里,在各种关系中没有感受过的无条件的爱,却在沉默的山中感受到了。
我们需要一个对象,这个对象不论是人,还是物。但凡可以听你说话,陪你发呆,给予你启发,不去批判,不去干涉,都可以把人内心本来就有的爱激发出来。之所以缺乏爱的能力,大概都是因为从小身体里就被填进去一些根本不适合自己的东西,终其一生都在与这种说不清道不明隐隐觉得不对,又不知道哪里不对的不适感对抗。所以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便尤为重要,比如你爱唱歌,那这件事会点燃你。如果你爱山,那山便可改变你。因为TA能进入你的内心深处。但是有时候会比较无奈,你会发现寻找内心所爱,非常难,常常是都感兴趣,都没长性,所以收获便也不大。这时候就需要想想为什么感兴趣,是因为想要模仿,想要获得一种认同还是想要赚钱,是为欲望还是单纯为热爱。当然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慢慢来。
爱不是快感。爱与恐惧毫不相干,也无关于性。
我是在走入山野,跟大自然习得了爱,由此经验习得爱己是接受,爱人是成全,爱物是珍惜。便也发觉世间万物都有其可爱一面。虽然生而为人常常被欲望袭击,也常常被情绪左右,但这也是潮起潮落,自然规律,潮起了便看风景,潮落了,我还可以做些实事。最重要的是我不会声嘶力竭的去抱怨了,就像我不会在登顶之时耗尽力气,而模糊在下山的路上。
相关热词:
户外人
特别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