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制造2025”遭遇“体育+”
来源:小编推荐
添加时间:2017-01-11
2014年46号文件的发布拉开了中国体育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序幕。谈到中国体育产业现状,除了其规模与先发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还有一个屡屡被提起的痛点是产业内结构不合理,2013年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占整个体育产业的比重高达79%,而同时期美国的数据仅为30%。因此,我们在讨论和谋划体育产业的发展时,无一例外都在强调要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不断推进体育产业的结构升级。
这一切很容易给人以错觉,似乎体育制造业无需给予太多的关注。其实不然,中国体育用品行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13年美国体育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为0.9%,占美国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7.5%。同时期,中国体育制造业占体育产业的比重虽然很高,但占同期GDP的比重仅为0.5%,占同期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19%。
通过这些数据比较,我们应该可以受到启发,一方面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另外一方面,如果发展好的话,体育用品制造业完全可以成为我国制造业中的支柱产业。另外,与其他很多制造业行业相比,很多体育用品虽小,但往往能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正所谓“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以期最终将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在《中国制造2025》中列出了要重点突破的六大领域,虽然没有将体育用品制造列为其中之一,但是可以看到有多个领域与体育用品制造紧密相关,例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机器人、高性能医疗器械等等,这些领域的突破必将给体育用品制造行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最典型的一个案例是来自德国著名体育用品品牌阿迪达斯,传统上基于劳动力成本的考虑此类品牌均将其生产工厂布局在亚洲,但在今年阿迪达斯启动了被认为是德国“工业4.0”代表的新型工厂Speedfactory的试运营,该工厂利用机器人替代劳动力进行24小时不间断生产,有效解决了德国本土劳动力成本高的劣势,从而允许阿迪达斯将生产线逐渐撤离亚洲,回归欧美等消费目的地。这一案例说明在各国纷纷布局抢占制造业升级换代先机的时代,体育用品制造业必将加快升级换代步伐。
如果说《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从供给侧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那么中国体育产业的爆发式发展则是从需求侧为体育用品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体育用品消费市场,消费规模年均增长率将近20%,而且有理由相信随着体育参与性消费不断增加,所引致的体育用品需求还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伴随着消费规模增长的还有消费升级,后者所带来的体育用品需求空间同样巨大。比如滑雪项目,根据冰雪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冰雪运动器材、相关冰雪用品、场地设备可以占到整个滑雪产业链份额的30%,正如冬奥冠军杨扬所说,“冬季项目的产业化程度比夏季项目高,一套冰球装备、一个雪场就蕴藏着一个产业链”。
面对历史所赋予的重大机遇,中国体育用品行业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该如何挟供需两侧的动力推动体育用品行业发展的车轮,需要智慧。
从供给侧来看,应扶持和鼓励体育用品企业等各类机构自建研发中心,支持行业内企业、跨行业企业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加快最新的材料、最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在体育用品研发和生产中的应用。加强智能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与体育用品制造业的融合,推动中国体育用品行业运动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弯道超车。要加快体育用品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加强园区内研发服务、营销服务、生产环节的配套服务,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所带来的规模效应。
从需求侧来看,要善于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不断扩展国际市场的同时,不忘潜心深耕国内市场,借助本土市场渠道优势和服务优势,充分利用快速崛起的中国消费市场,“以空间换时间”,提高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要辩证对待高端和低端两个市场,在研发和营销端持续发力,打造国际体育用品著名品牌,不断扩大在全球高端市场份额;积极扩大国际低端市场,通过产能转移和产能合作,在消费目的地建设生产基地,实现低端产品的生产本地化。
在政策保障方面,建议制定运动项目产业规划时,应该将相关项目的体育产品作为产业规划的重要一环,努力培育包括制造环节、参与环节和服务环节在内的全产业链,更利于以市场来带动整条产业链条的发育。
相关热词:
中国体育产业
体育+
特别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