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三世 中国小镇

来源:小编推荐 添加时间:2017-03-05
三生三世  中国小镇(图1)

特色小镇的灵感起源于国外的特色小镇,如瑞士的达沃斯温泉/会展/运动小镇、美国的布兰森音乐小镇、法国的格拉斯香水小镇等,这些小镇都极具产业特色,业态新颖、有趣,且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慕名拜访的游客,带动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影响,改变了人们传统观念上对小镇的认识,进而为我国小镇的改造提供了思路。

     小镇故事多

2014年10月,时任浙江省长的李强在参观完云栖小镇的梦想大道后高兴地感慨:“让杭州多一个美丽的特色小镇,天上多飘几朵创新‘彩云’。”
这是李强首次提出特色小镇的概念,特色小镇也由此诞生。这之后,李强多次力推特色小镇,并将特色小镇与驱动新经济的七大产业发展相提并论,将特色小镇定位为浙江产业创新的重要载体之一,其对特色小镇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除了对特色小镇有着清晰的规划和想法,李强还亲自做起了“把关人”,2015年6月,由他审批的首批37个浙江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公布。
 
2015年浙江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这样描绘特色小镇:“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2015年4月,浙江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对特色小镇的创建程序、政策措施等做出了规划。浙江特色小镇的形态“小而美”,是城乡之间的诗意联结,是“产城人文”一体的复合载体。
 
浙江是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的“代表”,此外,北京、天津、黑龙江、云南、江西南昌等地都曾提出建设特色小(城)镇并在持续培育。
2016年2月,《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明确提出加快培育特色小城镇,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随后发布的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镇。一时间,特色小镇成为旅游新业态的热门词汇。
 
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明确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
2016年9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山东省创建特色小镇实施方案的通知》里,提出将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特色小镇的信贷支持力度,通过创新融资方式、探索产业基金、股权众筹、PPP等融资路径,从而加大引入社会资本的力度。
近日,特色小(城)镇建设再次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开发银行印发《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意见》,指出为深入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与脱贫攻坚战略相结合,将为特色小(城)镇提供金融支撑,推动地方政府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特色小(城)镇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建设任务和工作进度。
2月9日,四川、江苏两省分别发布特色小镇建设指导文件。
《四川省“十三五”特色小城镇发展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四川省将以旅游休闲、现代农业、商贸物流、加工制造、文化创意、科技教育等方向为重点,重点培育200个左右特色小城镇。
《江苏省政府关于培育创建江苏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出台,力争通过3到5年的努力,江苏分批培育创建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

     何为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其实并不行政区划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中的一个区,而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通俗意义上来讲,特色小镇就是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明确的产业定位,并有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优质产业是小镇之本,文化是小镇之魂,旅游是小镇之美,社区是小镇之生,只有实现这四位一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为何如此之火?又何以称为一场“伟大的中国实践”?

从去年到现在,浙江特色小镇占据了各大媒体的版面,关于特色小镇的话题持续火热,究竟为什么都在提倡建设特色小镇?对于我国的发展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特色小镇缘起于瑞士的达沃斯小镇以及其他国外的特色小镇,这些小镇体量都不大,但却十分精致独特,建筑密度低,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因而引发了国内在有限空间内打造集产业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社区功能的小镇的探索。
特色小镇建设又有何意义?
城市的发展要求我们从一、二产业中逐渐脱离出来,既能让百姓看到青山绿水,呼吸新鲜空气,又能汇聚资本、技术,打造特色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缩小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于是特色小镇便成为一个极佳的途径。 

     特色小镇发展理念

产业定位不能“大而全”,力求“特而强”。产业选择决定小镇未来,必须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定位突出‘独特’。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
功能叠加不能“散而弱”,力求“聚而合”。功能叠加不是机械的‘功能相加’,关键是功能融合。
建设形态不能“大而广”,力求“精而美”。美就是竞争力。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要‘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
制度供给不能“老而僵”,力求“活而新”。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能沿用老思路、老办法,必须在探索中实践、在创新中完善。改革突出‘试验’。特色小镇的定位是综合改革试验区。

     特色小镇开发可能面临的问题

各地蜂拥而至建设特色小镇,生怕无法享受到政策红利,其过热的现象背后,隐含了不少问题。

     政策红利导致千镇一面

近两年来,由于特色小镇的政策红利,各地都纷纷响应政策,争先恐后的建起了特色小镇,优厚的政策条件使得急功近利者有机可乘,在建设特色小镇时不讲求规划,或是抄袭其他小镇的规划,这样一来就造成全国各地的小镇千镇一面,缺乏特色与产业的重点。

     特色小镇缺乏文化特色

中国五千年文化,各地历史文化资源不胜枚举,但是很多特色小镇“没特色”,文化内涵缺乏,源于对地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而过度注重于现代化产业,追求城市化建设。

     资金瓶颈

今日特色小镇的火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持续酝酿发酵后的一次井喷事件。民间资本越来越多的进入特色小镇的建设,这样不免会面临较大的风险。每个小镇动辄几个亿的建设,纷纷与大城市相媲美,一昧追求大规模投资,大规模人工造城,却没有分析好小镇的人口体量,且并没有明确小镇产业定位,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最终伤害的还是地方经济的发展,造成资金的瓶颈。故,特色小镇须理性打造。

     传统文化深度挖掘

要防止千镇一面,就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深入挖掘地域传统文化并进行传承与发展,与当地产业相融合,实现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就比如当地有深厚的海盐文化,不要试图去发展酒文化,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另外,地区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了,需要让当地的老百姓先能够认知,进而才能靠本地居民进行保护与宣传当地的特色文化。

     特色产业重点培育

不要指望一个小镇能够覆盖所有的产业,也不可能所有的产业在这个小镇都有市场,因而心态要放宽,找准自身的强项与定位,着重培育,依据自身的产业规模发展,避免重复建设与浪费。
市场唱戏政府搭台
建设特色小镇,在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的同时,还要利用好政府在搭建平台、提供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条件,促进特色小镇的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特色小镇的建设。

     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根据自身的特色因地制宜的对特色小镇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创新规划建设管理,创新社会服务管理,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创业创新新平台,发展创新型特色小镇建设。只有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规划方案系统设计

特色小镇规划不同于以往单一的城镇规划或园区规划,而是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为此必须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统筹考虑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国土空间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联动编制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三化驱动”,项目、资金、人才“三方落实”的建设规划。

     运营模式勇于创新

特色小镇虽然要以政府规划引导,但必须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为此,要创新融资方式,探索产业基金、股权众筹、PPP等融资路径,加大引入社会资本的力度。以市场化机制推动小镇建设,注重引入有实力的投资建设主体,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使市场主体和当地居民成为特色小镇开发建设的真正主体。

     整体风貌因地制宜

特色小镇的建设在整体格局和风貌上要具有典型特征,因地制宜。通过空间的合理布局,或构建“天人合一“的生态聚落,或展现趣味无穷的田园风光,或融合让人惊叹的科技手段。在彰显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同时,提供一个舒适美观丰富宜居的环境,展现出景观新风貌。
 
最后,特色小镇关键还在于“特色”,政策环境利好的条件下,理性建设,沉下心来研究地方文化,不要瞻前顾后,不要邯郸学步,要对各地自身文化有信心,挖掘新内涵,与产业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打造特色小镇,切实带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收录此文意在同业交流,如有侵权及时与平台联系进行删除)

相关热词: 特色小镇 政策解读 设计理念
特别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